儒家思想最基础的八个字:格物致知,诚意正心。
《大学》原文是这么说的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。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。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。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。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”
这段话什么意思?治国平天下话题太大,我们只从修身开始说,这是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。
修身,就是一生完善自我、不断追求实现自我突破,让自己越变越好的意思。修即修为修行,人生就是一场修行,那么修行的关键在哪里?它说,人的行为都是由心的选择而决定的,所以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。
正心,就是能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,那么人心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靠什么?靠观念决定的。观念就是指人所了解的所有的知识、文化、见识、常识、通识和所能获得的各类信息;你所了解的外界信息不准确,或者不全面,那么自然就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决策。所以说,这个欲正其心者在诚其意,就是得先有诚意,才能正心。那诚意从哪里来?
诚意,至诚精神,对人对事说真话,办真事,坦诚真诚。那么诚意也要能分辨出错误和片面的信息,那如何掌握正确而全面的信息?这就要致知,那怎么做到致知?什么是致知?
致知,就是知道,明确地知道。
“致知在格物”,是儒家思想讲的。格物,是一切的根本。
什么是格物?格物就是通过观察、分析、研究、判断、思辨、学习,对事物的本质了解透,把事物的基本理论、基本内涵、基本概念搞明白,这个就叫格物。
所以,如果不格物,就不能致知,如果不致知,就很难做到诚意,如果做不到诚意,就很难做到正心。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
“格”在汉语言文字里叫“至”,也就是达到,然后这个就是达至的意思;
“物”指万物,所以格物就叫“穷至事物之理,欲其极处无不到也”。
简单地说,每个事儿要打破砂锅问到底,要把它的本质、本源究竟搞明白。
“格”也指你的大脑里要有个格子,大脑里要有个书架,你的大脑要很清楚,事物才会很清楚。不能做个糊涂蛋,要把万物都能做到掰开揉碎搞透,知道它的基本原理,然后你才能对万物、对所有的事物,对所有的客观存在,有一个明明白白的结论和明明白白的理解。
实现了大脑里的格物,实现了大脑里的清楚明白,通晓一切,你才能做出好东西。所以格物也是理解好东西,理解本质也是做出好东西,把你做的事儿做好,把你的行为做好,把你行为的结果做好,这个就叫格物。
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