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人生的划分方式有很多种,在我看来,有一种方法是分为:“四十岁之前”和“四十岁之后”。我今年46岁属于后者。
二十岁之前面对人生懵懵懂懂,二十岁之后走进社会跌跌撞撞。20-40岁之间就是一个主要靠自己不断试错的成长过程。
四十岁之前的我,关心很多人,经常觉得别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,但终究是以自己为中心,什么事都是想当然“我以为”。等到了过了四十岁的时候,突然感觉人就安静了下来,心神开始往回收,明白修身为本——改变自己才是最重要的。
“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”人到中年,不可不知由虚入实,要知道,如果你自己能量不足,你的“关心”其实毫无意义。
“敬天爱人”是稻盛和夫的经营思想,这个经营既是指企业经营,也是指人生的经营。这个思想的源头来自于中国文化。所谓敬天爱人,这是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一个人生理念,按照这个理念,人就能有所成就,过好这一生。
“敬天”有两层意思,一个是敬畏心,“迅雷风烈必变”,人在天地之间,渺小如尘埃,对于宇宙、命运、人性和未知,应该是心怀敬畏。
一个是强调万事万物的规律,敬天如敬“道”,天命不可违,世界大势浩浩荡荡,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,客观规律不可违背。
“爱人”的意思是“仁心”,我们要与人为善,有利他之心。
若是一个人能够以敬天爱人为念,为准绳,那这个人就能安身立命,福泽绵延。
在企业界,曹德旺就可以说是这样一个人,他能够做到“敬天爱人”,因此他有一种坦荡、阳刚的大丈夫气概。
曹德旺读《大学》,他说开篇就是在讲“以人为本”——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读书是干什么的?让人懂道理。懂了道理又怎么样?会懂得“至善亲民”。它用的词是“民”,不单是指某个人,而是泛指天下所有人。
曹德旺虽然小学都没有读完,但他有慧根,有悟性,懂大道理,并能知行合一。
通过读《大学》,他联想到白居易的诗“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”,并以此作为企业的用人政策,“你要以结因缘来维护跟员工的关系,要关注他们的发展,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前途,这就是我的用人之道。”
而很多人虽然学历很高,很多老板虽然聪明过人,但他们都是“知易行难”,既不敬畏规律,也不能“至善亲民”。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是特殊的,是比别人高明的,可以凭借聪明、能力、背景、关系、资源等东西来凌驾于规律之上,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,能逆天改命。这样的人,自然是奉行利己主义,以自我为中心,心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和喜好。他们或许可以伪装成一个关心别人的人,但他们打心底就不尊重别人,不关心别人的利益和前途。
稻盛和夫说,敬畏上天,关爱众人,这就是“坚持正确的做人之道”。人生在世,必须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信念,有了这样的信念后,才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。
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“敬天爱人”,做事心存敬畏,做人光明磊落,稳扎稳打,持续精进,那他的前途和福气就是无量。
所谓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,这就是敬畏心。做事业一定要有敬畏心,马斯克看起来那么疯狂,但他说自己很有敬畏心,“我不是一个毫无畏惧的人,事实上我对恐惧很敬畏。”
当我们人到中年,在知难、知变和观无常、见生死之后,又岂会没有敬畏之心呢?而当我们懂得敬畏之后,又怎能不知道惜缘、善待别人呢?
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大海中的一滴水,没有人是绝对孤立的存在。“福往者福来,爱出者爱返”爱别人就是爱自己。当然,“满目山河空念远,不如怜取眼前人。”这个“爱”是从爱身边的人开始的。
所以,有时间“关心”国际大事,“指点”江山激扬文字,甚至当键盘侠维持“正义”。还不如多关心一下公司的员工和自己的家人,身边的朋友。
从20岁到40岁的磨砺,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态度。从40岁到80岁还有两个20年,足够我们把之后人生过得非常精彩,过得无怨无悔,过得圆融富足。
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