渑mian池(今天的河南三门峡渑池县),一个古老的地名,一个留下了古老文明痕迹的地方,仰韶文化遗址所在地。在渑池,一定会提起苏轼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一诗:“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。”
嘉祐六年(1061年),25岁的苏轼赴任陕西,途经渑池,因其弟苏辙有诗寄赠,便作此诗和之。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眷念,又勉强透着不必过分执着的豁达豪气。有亦庄亦禅意味,是士大夫较普遍的情怀。古人到25岁,一般就视自己已经不太年轻了。这个年纪的苏轼,朝气锐气之上,已不乏对人生的浑厚苍茫感。他用这首诗来感叹自己一生漂泊、仕途不顺。这次出行本来是想回忆过去快乐的日子,没想到触景生情,伤心了一回。“雪泥鸿爪”成为后人感慨人生遭际况味时常用的典故。
苏轼从‘雪泥’引发,变实写为虚拟,创造出‘雪泥鸿爪’的有名比喻,喻指往事所留痕迹,以表示人生的偶然、无定之慨,不必拘泥。”
次句回答提问,表达他对漂泊人生的感悟,但并不是直接抽象地议论说理,而是用了“飞鸿踏雪泥”这个从未有人用过的生动新颖的比喻,将他的哲理感悟蕴含其中。这个比喻是由苏辙原诗的“雪泥”二字引发的,苏轼浮想联翩,变实写为虚拟,创造出虚幻缥缈、神奇浪漫的喻象“飞鸿”,真是诗心灵慧,妙不可言。为什么漂泊人生恰似“飞鸿踏雪泥”呢?颔联作进一步描写和阐释。这两句说:鸿雁偶然在雪泥上留下指爪,但雪消泥融,它的爪迹很快就会消失;鸿雁是向东还是向西飞,它自己不会考虑也无法计较,就渺然不知去向了。
周裕锴先生还指出:在佛经中,“空中鸟迹”是很常用的意象之一,比喻空无虚幻或缥缈难久。此诗的“雪泥鸿爪”也受到佛经的影响。禅宗公案常用具象语言回答抽象问题,此诗开篇两句,完全可以改写成禅宗公案的形式。可见,苏轼在二十六岁时写的这首诗,就充满了深沉的禅意玄思。
评论 (0)